学习是学一个知识点做一些题,还是快速学完再系统做题

问题:学习是学一个知识点做一些题,还是快速学完再系统做题

“先织网,再捕鱼”——这句话可以概括大多数学科的最佳策略,但“织网”与“捕鱼”的比例要随学科特点、个人基础、考试时间动态调整,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。根据下面这张“决策表”,可以 30 秒内对号入座,立刻知道当下该“学一节做一节”,还是“快速过完再系统刷题”。

1. 先判断三件事

维度高(选 A)低(选 B)
① 离考试/交付还有多久?≥ 8 周< 3 周
② 知识模块耦合度高(如数学、物理、算法)低(如历史、法律条文、单词)
③ 个人基础该科平时 70 % 以上得分50 % 以下或零基础

把三题答案写下来,比如 AAB、BBB……直接看下一节。

2. 对号入座模式

答案组合推荐模式具体做法备注
AAA / AAB / ABA“小步快跑+循环”每学完 1 个最小可考单元(≈20~30 min 视频/10 页教材)→ 立刻做 3~5 道典型题 → 错题立即回炉用 Anki 把错题变卡片,48 h、7 d、30 d 三次复习
ABB / BAA“块式推进”1. 先 2~3 倍速扫完一章,建立框架脑图 2. 立刻做该章 10~15 道中高难度题 3. 把错题按“概念-计算-审题”三类归因每天固定 30 min 复盘前两章错题,防止“滚雪球”
BBA / BAB / BBB“急救刷题”1. 用真题/模拟题当“诊断卷”,限时裸考 2. 对答案→把错题对应的知识点剪成 3~5 分钟微课 3. 只回炉错题对应的知识点,再做同类题 20 道用“艾宾浩斯 1-2-4-7”间隔复习,保证 80 % 错题在考前消失

3. 两种常见误区

  1. “等全部学完再刷题” → 导致“假懂”:一看就会,一写就废;而且错题积压,后期根本没时间回炉。
  2. “做一道看一道答案” → 失去“检索-挣扎”过程,记忆痕迹极浅;正确率虚高,考试露馅。

4. 一个可落地的最小闭环(任何学科通用)

  1. 25 min 专注学 → 5 min 休息(番茄钟)
  2. 立刻做 3 题:1 道基础 + 1 道变式 + 1 道真题
  3. 错题当场写“错因一句话”贴便利贴,拍照进 Anki
  4. 第二天复习前,先抽 10 张旧卡片,≤10 秒答不出就标记“再次学习”
  5. 每周末用 30 min 做“小套卷”检验本周块,正确率 <80 % 就打回重学

5. 一句话总结

时间充裕且模块耦合高 → “小步快跑”最稳; 时间紧或模块独立 → “先诊断再靶向刷题”最快; 永远不要“全部看完再动手”,那是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。

把上面的决策表打印出来贴在书桌,每换一科或每过两周重新测一次,动态调整即可。

updatedupdated2025-09-182025-09-18
加载评论